,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十几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室主任、部分地市教研室主任、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主任的一次盛会。
各级教研部门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专业支撑力量。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不断深化,教研系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走过了不平凡的探索之路。
“8年来,课程改革推进得比较顺利,这其中凝聚着教研队伍的辛勤劳动。各级教研机构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为平稳健康有序地推进课程改革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的一席讲话充分肯定了教研系统付出的艰辛与努力。8年来,各级教研机构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着力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发挥引领和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作用,探索出校本教研、区域联片、网络研修等符合国情和教育规律的研究模式,为深化改革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较好地发挥了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特别是在制定本地区的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教师培训方案、教学指导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陈小娅指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教研系统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其一,要发挥桥梁和沟通的作用。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程标准、课程方案、教材之间,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之间,教研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其二,要发挥支撑和服务的作用。教研部门在考试方案制定、评价制度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既是参与者,也是建议咨询和方案提供者。省级教研部门要落实好国家课程,高质量开发地方课程。其三,指导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应重视实证研究,注意跟进,避免急功近利的行为。县级教研部门可以重点抓若干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更广泛的研究。省市教研部门也可以在一些区域长期实验和跟踪,总结和发现一些好的课程改革经验和典型。
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教研系统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陈小娅指出,首先是教育观念还不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学科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次,各级政府对教研部门的定位不清楚,导致体制、机制、财政、保障等不健全,一些地方的教研部门还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第三,教研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结构性缺编的问题。第四,各地教研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都有待提高。
面对自身问题,教研系统必须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满足新时期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陈小娅就此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和职能,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研究,创新教研方式,提高研究水平和指导能力,为广大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加专业的支撑。
第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把重心下移到中小学,聚焦课堂主阵地,增加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大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教研员资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专兼结合、高素质的教研队伍。
第四,重视和加强对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各级教研部门要帮助广大农村教师适应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乡中心学校作为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基地,通过区域、联片、网络等方式加强沟通和联合以及资源共享。
第五,切实加强对教研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教研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帮助教研部门完善工作规范以及教研员基本标准和职责要求,为教研部门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和保障,把教研部门建设成当地教学研究的中心、课程发展的中心和教学资源的中心。
会议一致认为,新时期教研、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站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教研部门身负重任,大有可为。
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及基础教育一司、师范教育司等教育部相关司局领导也出席了会议。
在社会开放进步的同时,我们的孩子过于崇尚个性,往往是讲自由、要权利...
课程:适合学生发展,可以选择。课堂:师生互动,学生喜欢,学习氛围好...